“兴安盟大米”:农民致富“白金米” 产业发展“指挥棒”

  • 来源:中国品牌日
  • 2023-08-25 14:46:33
  • 分享:

北纬46°,有着“寒地水稻黄金带”之称。位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交界处的“中国稻米金三角”——兴安盟,就坐落于此。这里是“国家生态文明示范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雨热同期、气温适宜,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水资源纯净充足,为稻米生产提供了极好的生态基础条件,更有着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形成了特有的“兴安盟大米”品牌特色优势。

自2015年2月注册成功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以来,兴安盟坚持把“小特产”做成“大产业”,凝心聚力谋划品牌名片打造,品牌美誉度不断攀升。2018年以来,兴安盟委、行署把“兴安盟大米”品牌建设作为撬动全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使“兴安盟大米”成为农民致富的“白金米”、产业发展的“指挥棒”,不断汇聚品牌经济强韧动能,引领兴安盟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规划引领科技支撑为“好米”变“名米”奠定基础

作为“东北上游,净产好米”的典型代表,“兴安盟大米”的独特品质得益于原生态环境特质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兴安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95%以上,水源水质无污染达标率100%。

这里是祖国北疆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四季鲜明、景色各异,3000万亩森林绵延不绝;这里是四大草原汇集之地,4000万亩草原广阔无边,风吹草低、牛羊肥壮;这里是“蒙东水塔”,300多条河流流经、50亿方水资源涵养,大地滋润、山川秀美;这里是国家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1800万亩绿色无污染的耕地,收获时节、稻花飘香。

水稻种植在兴安盟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然而,由于自主品种稀缺,没有当家品牌,优质土地产不出优质大米,一直在低端市场上踟蹰。种得好、产得好,却没能卖得好。

为破解兴安盟大米“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困境,近年来,兴安盟委、行署提出要坚持生态保护与产业富民并重,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依托良好的生态条件,放大资源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争取使大米产业走出一条突围崛起之路,举全盟之力打造“兴安盟大米”品牌,让兴安盟的“好米”变成“名米”,实现生态环境“绿起来”和人民群众“富起来”。

据了解,兴安盟以规划为引领,兴安盟委、行署将大米产业发展摆在全盟工作突出位置,制定《兴安盟米产业“双百双千”工程大米产业发展指导意见(2019-2022年)》,启动实施稻米“双百”工程,即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绿色有机水稻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通过优质水稻种植、育种、稻田养殖、稻谷加工、大米销售、生态旅游、副产品深加工等,实现全产业链产值超过100亿元。截至2022年底,绿色有机认证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全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如期实现“双百”目标。

在此基础上,兴安盟强化科技支撑。2018年10月,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水稻育种专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建立兴安盟袁隆平水稻院士专家工作站,提出“力争3年内实现兴安盟每亩水稻增产100公斤”。在袁隆平院士的大力支持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兴安盟分中心、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兴安盟试验基地、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兴安盟分中心相继落户。2021年9月,兴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通过测产,达到平均亩产715.3公斤,与2018年的平均亩产不足600公斤相比,如期完成3年亩增产100公斤的目标。截至2022年底,全盟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38万亩,产量稳定在70余万吨,比2018年分别高出21万亩和5万吨,产量占自治区总产量的70%以上,比2018年高出17个百分点。

三产融合发挥潜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提升

兴安盟在制度体系统领下,全面提升“兴安盟大米”产业基地、高质量标准体系、产业融合体系建设水平。围绕绿色农畜产品加工输出基地建设重点任务,当地不断扩大水稻基地面积,2021年达到137.39万亩,较2018年增加20万亩。有机绿色水稻基地突破100万亩,其中绿色水稻种植基地93万亩,有机水稻种植基地7.5万亩,占全盟水稻种植面积的72.5%。同时,成功打造义勒力特镇、扎赉特旗好力保乡、科右中旗哈日道卜等14个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生产标准、产出高效、景观优美的万亩绿色有机水稻示范基地。2019年“兴安盟大米”原料基地被授予“中国优质稻米示范基地”。

同时,兴安盟以打造产业示范园区建设为抓手,实现一二三产无缝衔接,推出“我有一亩田”“稻梦空间”“稻田鱼”“稻田鸭”等营销新模式,不断增加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据了解,扎赉特旗现代农业产业园以水稻产业为主,被评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在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区的路上“稻”出新经济。产业园从转方式、调结构,再到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助力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成为新的“网红打卡地”,实现了扎赉特旗水稻产业跨越式发展。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以来,实现主导产业“生产+加工+科技”,让“兴安盟大米”的核心产区发挥出更大的潜能。总面积686平方公里的产业园,覆盖2个乡镇、33个行政村、5.47万人口、60万亩耕地。2020年,产业园总产值达到73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万元,是扎赉特旗农牧民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实现“兴安盟大米”全程质量追溯。科右前旗归流河镇(水稻)、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水稻)、科右前旗察尔森镇(水稻)先后被国家评为全国农业产业强镇,水稻产业发展也走到了全国前列。

今年,兴安盟市场监管局积极培育,并大力指导扎赉特旗人民政府申报“兴安盟大米”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争树国家级品牌建设标杆,提高“兴安盟大米”地理标志品牌的整体竞争力。据了解,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已正式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推荐。

加强培育深挖潜力擦亮“兴安盟大米”品牌底色

为了突出品牌培育,兴安盟将“兴安盟大米”品牌建设纳入全盟农牧业发展战略,出台《“兴安盟大米”品牌建设政策措施》,制定加强品牌建设的政策扶持办法,推动形成“兴安盟大米”品牌集群。截至目前,已完成兴安盟大米地理标志认证企业37家,品牌估值达到180亿元,位列全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品牌第12位,粮食类第3名。

在品牌建设引领下,兴安盟不断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培育“蒙”字标高端产品,赋能“兴安盟大米”产业发展。2019年,“兴安盟大米”成为全国14个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项目之一,获得项目资金支持50万元。2022年,“兴安盟大米”“太和小米”国家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项目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评审验收,先后争取到自治区知识产权品牌建设项目资金15万元、地理标志宣传项目资金2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兴安盟高效运营严格保护,深入挖掘潜力,擦亮“兴安盟大米”品牌底色。指导“兴安盟大米”授权企业利用“知产”换“资产”,利用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获得更多收益。例如,龙鼎米业利用专利连续3年累计获得4500万元的质押融资,开辟了兴安盟专利质押融资新篇章;绰勒银珠米业获得300万元“蒙”字标质押融资;岭南香米业获得专利质押融资100万元。近期,兴安盟市场监管局、金融办、银保监分局、人民银行兴安盟支行还将针对“兴安盟大米”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需求,联合举办政银企对接服务座谈会,支持企业利用知识产权获得融资,纾解企业资金困难问题。

扎实的品牌建设工作换来了市场的肯定。自2018年“兴安盟大米”全面进入终端销售市场以来,销售量由2011年的不足10万吨提升至2021年的20.5万吨。特别是在受新冠疫情影响大米销售价格普遍下降的形势下,“兴安盟大米”销售价格实现逆势上扬,年均销售收入增长近15%,带动户均增收1500元左右。(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荆文娜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