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货游”:一场商家与消费者的“双向奔赴”

  •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 2023-11-23 17:15:06
  • 分享:

随着旅游业持续回暖,“囤旅游”异军突起,在今年“双11”活动中表现不俗。

航空公司推出优惠机票次卡、“随心飞”套餐,连锁酒店品牌推出房间兑换券,旅行社定制低价旅行团……诸多线上旅游产品,在“双11”期间被消费者加入购物车。“双11”叠加长假期,激发了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商家推出预售产品,提供更多优惠促销内容,吸引了消费者的关注。这种“双向奔赴”推升了旅游市场的火热,呈现出淡季旺销的景象。

“囤货游”成为新潮流

“平台活动商品成交额同比去年增长超80%,交易用户数同比去年增长约100%。”旅游电商平台飞猪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11日24时,活动累计售出超30万件机票次卡和“随心飞”商品,许多旅游爆款产品经历了多轮补货仍旧供不应求,“双11”开售仅十多分钟,活动商品成交额破10亿元。

数据折射出消费者乐观的出游预期,也让抓住“双11”机会的旅游商家对未来一年更有信心,这种“双向奔赴”推动了旅游市场的火热。

“今年‘双11’旅游市场非常火爆,我们上线的一个通兑套餐商品在开售1小时内就实现了1.5亿元成交额、45万间夜的销售业绩,另一个通兑套餐商品成交额也达到了4000万元。目前,已有不少消费者陆续预约入住,我们在飞猪平台的核销率大幅超越去年同期。”开元旅业集团副总裁兼酒店事业部总裁金杭甬表示。

“活动首周成交额差不多在200万元左右,比起以前的大促活动翻了好几番。”云南中放国际旅行社总经理江雄介绍。这家成立不到一年的旅行社主打影视综艺IP同款线路游商品,今年“双11”期间,其推出的包含旅拍、非遗手作等特色体验的精品小团深受消费者欢迎。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平台上旅游商家参与热情远超历年。除了世界知名的航空公司、酒店集团、主题乐园、大型景区、邮轮公司,一批精品文旅品牌首次加入平台级大促,如优质民宿等中小型旅游企业也同样加入了囤货促销中。

小猪民宿公共事务部负责人黄伟介绍,今年以星宿高田、龙南宿集、草原宿集、鹭月岛为代表的宿集度假产品首次参与“双11”活动,并取得亮眼成绩,实现了淡季旺销。

飞猪CEO庄卓然表示,“作为开放平台,连接的商家效率越高,让消费者感受到的信任越强,产业生态就越繁荣。”

实现企业和消费者的良性互动

“先囤货、后预约”的形式、丰富的套餐内容、清晰稳定的价格表达,均大大降低了消费者下单旅游服务时的决策门槛,方便人们灵活地安排未来的出游计划。

有消费者表示,“囤旅游”就像是一场拼图游戏,旅游被细化为更容易衡量的体验场景,消费者通过自主选择,不断增加自己的体验场景。

飞猪数据显示,包括“随心飞”、公务舱卡等在内的机票次卡类商品共计售出超40万件,酒店套餐商品售出近250万件,大型主题乐园、度假景区商品售出近40万件,线路游套餐售出近10万件,日期可拆分使用、多地灵活预约的租车次卡售出超3万件。

“囤旅游”实现了企业和消费者的一次良性互动。对于旅游企业来说,“双11”的囤货营销为它们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本已在“十一”黄金周过后就落幕的旅游旺季,通过“双11”的各种营销活动得到延续。“先预付、后核销”的方式,提高了旅游企业在淡季的营业额,也帮助它们在下一个旺季到来前,提前锁定潜在客户,抢占市场份额。

万达酒店及度假村副总裁王鑫表示,“囤旅游”对酒店的业绩预期有推动作用。以热销的长白山、三亚、西双版纳等目的地酒店套餐产品为例,已有部分订单的核销预约到了明年3月,这方便了酒店在后续经营中更灵活地管理和运营。

“‘双11’的流量场和营销场拥有巨大吸引力。航空公司借助年轻人更喜欢的‘先囤后约’的商品形式,刺激出行需求、扩大自身销售的同时,也实现了更精细化的航线库存运营管理,为提升收益管理留出更大空间。”中国民航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专家綦琦表示,大量出行和旅游企业在常规销售战场外,正在开辟出全新的“囤出行”“囤旅游”战场,进入新一轮的服务创新和产业升级阶段。

中央民族大学可持续旅游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文化旅游研究院研究员李燕琴认为,“囤货”式消费有效实现了客流的“削峰填谷”,反映了商家与游客双重的理性选择,有助于以人为本提升民宿消费体验。“囤货”式消费使商家缓解了旺季爆单后的运营压力,保障服务质量的同时,可提升淡季房间预订水平;游客既可更加自由地选择合适的出游时间,又可获得一定程度的价格优惠。

预付费是把“双刃剑”

本次“双11”,不少消费者在“囤旅游”方面花费数千上万元,并戏称自己已经“失去理性”。最直接的原因是旺季的旅行成本过高,低价“囤”戳中了人们的“捡漏”心理。

与此同时,这类旅游产品切中了大多数消费者旅游需求的不确定性,不少消费者的旅行尚处于“八字没一撇”的程度。面对来势汹汹的冲动消费,商家和平台除了要为创纪录的成交额欢呼,也要做好售后保障。卖方应该制定公平明确的退订政策,为消费者备好冲动消费的“后悔药”。

也有不少从业者因为线上平台的“提前订、随时退”等服务而打起“退堂鼓”。

“旅游这件事夜长梦多,隔得久了肯定会有客户要取消、退款。我们原数退了款,却仍要承担平台方的佣金等费用,最后搞不好不仅没得赚,反而还要赔本,不值得。”有从业者抱怨道。

还有民宿从业者表示,民宿客户大多来自第三方平台,所以积极参与了某平台的“双11”活动,但最终业绩却不尽如人意。

有行业专家表示,预付类旅游产品最大的隐患在于透明的定价和使用规则,消费者在购买时锁定了低价,但能不能按照优惠价预约、能不能预约成功,只有到真正兑换产品时才能知晓。在节假日、周末常出现客满的情况下,优惠产品的使用往往会受到限制。为了提高购买量,有些产品更是会利用误导性宣传将优惠力度夸张化,消费者冲动下单的同时,往往会忽视产品背后复杂、苛刻的使用规则。

上述专家表示,面对今时今日的购物狂欢,人们更应保持清醒,不能低估自身的“惰性”——没有旅行计划的人,也许到产品过期时依然未能出行,预付类产品不被百分百兑换使用,也许会让“囤旅游”演变为大批集中退款;有人在期望出游的日子却兑换不到机票、酒店,更是会自觉“踩坑”,不再回购相关产品。旅游企业应做好应对措施,唯有以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提高消费者的出游意愿,才能实现双赢。(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刘政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