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代第一城”话品牌谋未来——记2025年中国品牌建设人才培训班
2025年中国品牌建设人才培训班学员参观南通博物苑张謇故居陈列室 陈新闻 摄
9月22日至26日,2025年中国品牌建设人才培训班在江苏南通张謇企业家学院举办。这是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发展司连续第三年举办中国品牌建设人才培训班。
与前两年有所不同,本次培训班的近50名学员主要来自企业,属于汽车、船舶、光伏、钢铁、石化、新材料等重点行业。学员队伍里既有多年深耕品牌领域、持续参与学习的“熟面孔”,也有带着新视角、新需求加入的“新面孔”。
学员们表示,此次培训组织有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大家通过理论学习、实地调研等,重新审视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的战略定位与实施路径,通过跨行业交流了解到不同企业的品牌运营逻辑和方法。培训结束后,将紧密结合本职工作,把学习成果运用到企业和行业品牌建设实践中,助力产业提质升级。
品牌与人文经济学的激荡相遇
从湖南长沙到河南郑州,再到江苏南通,每年培训班所选城市和一线课堂的点位,背后都有精心设计。
南通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企业家张謇践行“实业救国”思想,在家乡南通陆续创办了大生纱厂、油脂厂、面粉厂、铁冶厂等,构建了“棉纺—垦荒—配套—运输—能源”完整产业链。张謇还注重发展教育、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助推南通建设成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在2020年7月21日召开的企业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称赞张謇为“爱国企业家的典范”。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通博物苑考察调研时,评价张謇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研究人文经济学的重大课题。
今年是大生纱厂创建130周年、南通博物苑创建120周年。本次培训班组织学员赴江苏大生集团、南通博物苑调研学习,近距离了解张謇实业报国的长远眼光和家国情怀,沉浸式感悟优秀企业家精神。
在江苏大生集团智慧纺纱车间,一排排机器正高速运转,纱线飞舞,井然有序。隆隆机杼声响彻百年,大生纱厂已发展成为现代纺织行业的新标杆。“很震撼!从最初的手工纺纱到如今的智慧车间,我在这里看到了民族企业穿越周期的韧性与活力。”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杨迪说。
在南通博物苑张謇故居陈列室,“魁星”商标的展板吸引了不少学员驻足。解说员介绍说,大生纱厂开办之初,张謇就有很强的商标意识。大生纱厂早期的棉纱产品使用“魁星”商标,下设“红魁”“蓝魁”“绿魁”“金魁”“彩魁”等不同系列,既突出张謇独特的状元身份,又表达在同业中争魁夺冠的雄心壮志。1918年,纯用通花纺制的12支“魁星”纱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奖,使大生纱扬名海内外。
在张謇企业家学院的教室里,南通市委党校市情研究室主任杨伟为学员们作了题为《张謇企业家精神及时代传承》的理论辅导。杨伟将张謇企业家精神概括为“家国天下,经世济民”“开拓创新,敢为人先”“重义守信,强毅力行”。杨伟认为,培养“张謇式”企业家,需要大力弘扬爱国传统,自觉担负社会责任,切实加强商业诚信,不断提升文化修养,积极优化营商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张謇企业家学院是全国第一家培养民营企业家的学院,于2021年落地南通,已成为全国10万多名企业家学员的精神加油站。张謇企业家学院也是此次培训班的承办单位。
南通作为首批进一步开放的沿海城市、江北首座“万亿之城”,其经济发展动能强劲,文化样貌蒸蒸日上,人文与经济比翼齐飞,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在南通文化学者黄正平看来,如果说苏州、杭州既是人文经济学“古代样本”又是“当代范例”,南通则称得上是人文经济学“近代样本”“传承范例”。
今年夏天,“苏超”(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热度持续居高,成为现象级IP品牌。观察人士指出,“苏超”通过将地域文化符号、网络流行“玩梗”与足球赛事运营进行深度整合,续写了人文经济学的时代新篇。
以品牌建设助力产业提质升级
穿越历史烟云,张謇的企业家精神依然照耀江海,新时代的“张謇”们也始终保持勇立潮头的姿态、造福桑梓的情怀。
2016年起,南通为坚守实业的杰出企业家颁发“张謇杯”。中天科技集团前董事长薛济萍是第一座“张謇杯”的获得者。
中天科技集团是南通首家营收迈上千亿元台阶的制造业企业。培训期间,学员们走进中天科技集团的科技文化品牌展厅。这家改革开放初期的“旧基建”砖厂,1992年转型进入光通信领域,通过持续技术创新和差异化竞争,如今已一跃成为光纤通信的“新基建”龙头,并持续加速全球化布局和绿色转型。
学员们还实地走访了位于南通市如东县的江苏嘉通能源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已具备年产500万吨PTA及240万吨新型功能纤维的生产加工能力,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石化—聚酯—长丝”全流程一体化生产。
船舶海工、高端纺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构成了南通六大千亿元级产业集群。据南通市常务副市长王晓斌介绍,高端纺织、船舶海工两大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家纺产业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船舶和海工产业的规模分别占全国的1/10、1/4。
品牌建设在产业提质升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围绕“品牌建设助力产业提质升级”培训主题,有关研究机构、行业协会专家进行理论辅导,来自不同行业的13名学员结合企业品牌建设工作实际作了典型案例分享。
“创新是破解‘内卷’难题的‘棋眼’,而品牌最终是产业链协同创新的集中表现和显著标识,其作用不容忽视。”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魏琪嘉在理论辅导中,给出以品牌建设助力“反内卷”的现实路径,即推进产品服务质量的标准化体系构建。
“石化企业需要持续强化质量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技术创新为路径,打造绿色化、差异化尖端产品,引领行业、产业链成熟发展。”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胡昆深有感触。
“作为一名来自船舶行业的从业者,我深刻体会到我们传统制造业长期存在‘重产品、轻品牌’的思维定式。”招商局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黄戈说,“这次培训启发我思考如何在‘硬核’制造基础上构建‘软性’品牌竞争力,真正实现从‘产品输出’向‘价值输出’转型。”
“品牌建设是一项需要全体系参与、贯穿企业全价值链的重要工作。”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张宁介绍,宝武钢铁将品牌战略与企业发展战略深度融合,建立全员、全链条、全过程的品牌责任意识,建立并探索实践全生命周期品牌管理,打通品牌从起步建设、运营管理到价值转化的各个环节,动态化迭代管理思路和手段、长效化沉淀品牌评估价值。
谋划“十五五”品牌建设实施路径
有观察人士预判,“十五五”时期,中国品牌将迎来全方位出海的“大航海时代”。
在分组讨论环节,学员们围绕“十五五”时期推动中国品牌走向世界、打造全球卓著品牌实现路径展开深入讨论。
“品牌是我们参与全球竞争的核心武器。过去,我们讲‘走出去’,更多是卖产品;现在,我们要‘走进去’‘立起来’,要在海外市场占据一定的话语权和定义权,就必须要靠品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杨珂说。
如今,“创新”和“绿色”已经涵养出中国品牌全新的气质。首钢的“蝉翼钢”,厚度0.15毫米以下;协鑫科技的“颗粒硅”,平均粒径1~2毫米,重塑传统行业高端化、绿色化新形象。其经验表明,企业应构建“技术+文化”双轮驱动的品牌叙事,打造“硬技术+软故事”的复合型品牌形象。
“未来五年,中国品牌应注重价值提升,通过技术赋能与文化融合,在国际市场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首钢集团有限公司王会静说。
“协鑫科技的国际化不仅依赖技术突破,更是将蕴含的‘绿色’‘创新’‘可持续’等价值融入品牌主张,实现与全球消费者的情感共振。”协鑫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褚兰芳说。
“国际化不是简单复制国内模式,而应深度理解目标市场的文化语境、消费心理与政策环境。”黄戈认为,企业在出海过程中要推动“本地化品牌运营”能力建设,通过本地公益、技术合作、雇主品牌建设等方式融入当地社会,实现从“项目出口”到“品牌驻留”的转变。
中化学科学技术研究有限公司王乔乔也深有同感。“企业出海要由‘单向输出’转向‘双向共鸣’,深度理解并尊重本地市场,实现文化融合。”王乔乔还建议,由行业协会或平台企业牵头,形成“中国品牌方阵”,共享渠道、数据和经验,在海外市场形成合力,降低单一品牌风险。
学员们讨论认为,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国际行业标准制定、绿色制造认证等,有助于实现“国家品牌”与“企业品牌”的协同。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中国品牌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大批、一代代人才的坚守、传承和创新。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开展品牌建设人才培训,围绕品牌培育、建设和运营,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品牌建设人才,总结推广一批效果好、可复制的品牌建设典型案例,推动打造更多百年企业,擦亮中国品牌金字招牌。(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付朝欢)